成语“下里巴人”最初指的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,它为何会有这样的含义,这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。本文将从成语的起源、演变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。
一、成语“下里巴人”的起源
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最早见于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孔子在鲁国时,曾对当时流行的音乐进行评价,认为“郑卫之音,淫邪而乱;齐楚之音,悲壮而哀;而《韶》、《武》之音,则和平而雅。”孔子认为,《韶》、《武》之音是高雅的音乐,而郑卫之音则是下里巴人。这里的“下里巴人”即指郑卫之音。
郑卫之音,又称郑卫之乐,是春秋时期郑国和卫国流行的音乐。这种音乐以民间歌谣为主,节奏明快,歌词通俗易懂,深受广大民众喜爱。然而,在孔子看来,这种音乐过于通俗,缺乏高雅的韵味,因此称之为“下里巴人”。
二、成语“下里巴人”的演变
随着历史的演变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。在古代,它主要指代通俗、低俗的音乐,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通俗、低级的文化和艺术。这种演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:
1. 社会观念的变化: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。在古代,高雅的文化和艺术被视为上品,而通俗的文化和艺术则被视为下品。因此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指代通俗、低级的文化和艺术。
2. 文学作品的创作:在文学作品中,许多作者为了讽刺和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,常常使用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。这使得“下里巴人”的含义进一步扩大,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。
3. 语言的演变:随着时间的推移,语言也在不断演变。在古代,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中的“下里”指的是郑国和卫国的地域,而“巴人”则指代郑卫之音。随着语言的演变,“下里”逐渐演变为指代通俗、低级的事物。
三、成语“下里巴人”的文化内涵
成语“下里巴人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对民间文化的尊重:在古代,民间文化被视为下里巴人,但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却表达了对民间文化的尊重。它提醒人们,尽管民间文化看似通俗,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情感。
2. 对高雅文化的追求:成语“下里巴人”反映了人们对高雅文化的追求。在古代,高雅文化被视为上品,而“下里巴人”则是对这种追求的体现。
3.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:在文学作品中,许多作者使用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来讽刺和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。这表明成语“下里巴人”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。
相关问答
1. 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哪部文献中?
答: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2. “下里巴人”最初指的是什么?
答:最初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和卫国流行的民间音乐。
3. “下里巴人”这个成语为何会有这样的含义?
答:因为“下里巴人”最初指的是民间音乐,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通俗、低级的文化和艺术。
4. 成语“下里巴人”蕴含着哪些文化内涵?
答:蕴含着对民间文化的尊重、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。
